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 
 
不得不说,我们的时代变了!
 
至少,在我看来,它呈现了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:第一,专业与分工越来越细;第二,媒体空前活跃、传播方式花样迭出。这样的时代特点,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?
 
专业与分工的愈加精细,带给每个人的是更加专业化、精密化的学科训练。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,在每个人都越来越专业的当代,对大家而言,理性的选择是,把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。
 
与此同时,我们也会发现,在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同时,我们可能是另外一个领域彻底的“无知者”。但是,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,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,我们又往往会求助于具有专业素养的行家,寻求“理论权威”的引导,这同样是我们的理性选择。
 
然而,对于公众来说,理解专家或学者的“论述”并非易事。在这个过程中,媒体捕捉到了大众的需求,它们尝试着将一些学者的专业见解进行通俗化处理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方面学者被媒体推向了大众,另一方面,大众也在最短的时间、付出最小的成本,亲近那些他们需要但本身晦涩难懂的领域。
 
商业需要的是满足需求、实现需求。在商业化的媒体时代,媒体人似乎最具有敏锐的嗅觉,会在第一时间发现、探索、追逐。大众则希望在信息爆炸的年代,找到他们可信赖的媒体,并通过他们接触到他们希望了解的讯息。
 
在媒体传播的效应之下,一些学者“脱颖而出”,为公众所熟知。他们的成名与言论,给原本处于学者社群的其他成员以刺激和影响,不少学者也在审视自己的角色与作为。许多学者因此不再愿意“留守”在象牙塔之中,不再心甘情愿地专注于科学的探索与思想的挖掘,而是希望尝试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换,追求更丰富的生活,或者获得更大的影响力。
 
其实,古往今来,学者都是位于学术生产最前端。他们的研究,无论是“经世致用”的实践,还是最为根本的探索与反省,都在不同的领域、在不同的时点,影响着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程。我们无法想象,一种深邃的思想或一个伟大的发明,会在喧嚣的市集顿时产生。相反,正是象牙塔的枯燥、冷清以及与世俗保持的距离,为学者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环境。
 
与此同时,被外人看来是“陈腐、生涩、难懂”的术语,或者是需要媒体人“破译”的密码,正是同领域学者之间互动与交流的基础。换句话说,这一套又一套的学术语言,根本不是为了一般人的理解而准备的、
 
究竟有多少教授真的从象牙塔出走,又有多少教授愿意在自己的学术群体当中“只问耕耘、不问收获”,或许需要实证的数据作为支持,才显得更有说服力。
 
但是,面对上述现象,正是处于当代的我们需要直面的。无论对于你来说,这是一场机遇,还是一场挑战。
 
在一个信息爆炸且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,知识生产与学术传播,受到了媒体时代怎样的影响?这利于学术生产、知识积累吗?
 
作为公众,我们对于学者的“角色”是否具有新的期待?在公共领域发言,是否应该被认为是“学者”不再恪守本职?
 
或许,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。但是,至少我们需要开启思考,迎难而上,来看看究竟谁走出了谁的围城?
 
 
(关于“教授、媒体与公众”的进一步讨论,欢迎关注7月29日在拇指阅读App、网易云阅读平台推出的第四期《微思客周刊》。第三期《微思客周刊》“教授去哪儿了?教授能在课堂上讲什么”已经出刊,欢迎阅读:http://www.mzread.com/books/1116032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冉夷侨

冉夷侨

19篇文章 3年前更新

加拿大执牌移民顾问(RCIC/CRIC)、加拿大难民理事会(CCR)成员、加拿大执牌移民顾问协会(CAPIC)成员、魁北克司法部宣誓师,就职于加拿大蒙特利尔Consultations Canta。

文章